汪海涛 抽象和具象不是重点,“当代性”才是我最关注的收藏要素
Hi:去年见你的时候,你还自称是收藏新手,一年过去,你的藏品又丰富许多,还有了“哈哈当代美术馆”。
W:其实这么说是因为之前走了很多弯路。 我的当代艺术收藏始于1992年。 现在回头看,收藏这件事儿,第一是要下水,如果不真正地踩进来,就永远不会有感觉。怕摔跤就走不远。第二是要选对路,路选错了肯定不行。这里要把握收藏的学术性,在这一点上,美术史和绘画知识的准备和积累是必须的,选择学术性很强的画廊作为入口是很关键的。 第三是我真的希望把收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,而且是一种非常美好非常快乐的生活方式。习以为常,势必相伴一生。
W:对这一点,我只能说我是特别强调艺术品的当代性,也就是作品所表现的时代精神和引领的时代文化潮流。
Hi:但今年都普遍反映市场有所降温。
W:尽管这一年从画廊、拍卖公司的角度看,市场有些降温、回调,但我觉得还是属于正常的现象。我们的市场跟国外的区别在哪呢?中国的商业习惯是看到哪块有点起色,就一窝蜂往上扑。所谓的“冷”,是因为市场容量有限,超过了这个度必然会受到商业规律的惩罚。最后只能把艺术品当成消费品On Sale。
所以在大经济环境下滑的形势下,能保证这么大的交易量已经很不错了。今年有十几个艺博会,包括我特别关注的推介青年艺术家的机构也在不断增加。这个市场有没有这么大的消化能力?本来收藏艺术品是一个要静下心来精挑细选的活儿,如果都做成“Promotion”模式,大家就不一定那么珍惜了,热情肯定会逐渐消退。我觉得国外更自然更理性,按照常规的商业市场规律在做。如果不是抱有大跃进的态势去呈现的话,你自己就不会失望,也不会有所谓的旺季淡季。从我的角度讲,收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,我会用平常心去对待。
W:对于序列收藏,一级市场是生命线,是雪中送碳;二级市场是保健品,是锦上添花。 若要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,只能依靠一级市场。我在二级市场做的只有两件事—精品和捡漏。因为二级市场并不是你需要什么就有什么。而一级市场则源源不断地提供你生存和成长的各种养分。
Hi:对于收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,一年来你又有哪些新的心得?
W: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有些价格已经很高了。所以在收藏中,我的做法是少买第一排,多买二、三甚至第四排的艺术家的作品。当然,这需要眼光和判断。在这个过程中,借用Prof. Dr. Dr. Thomas Olbricht的一句话,“看精品,但是一定要多看烂作品”。其次要注意,如果你关注的这个艺术家的年产在20件左右时,那么你遴选的尺度就不必太严苛。 假如这个艺术家是年产50件以上的高产户,你should be very careful。 对于他们的作品我有一个所谓“1、2、3、4”的定义。也就是说有10%的Excellent,20%的Good,30%的So so,40%很可能是Garbage。但反过来看,作为高产的成熟艺术家,没有这30%、40%,也出不来那20%和10%的精品,但是我绝对不会碰那30%和40%的部分。还有一点尤其重要,就是一定要用自己的眼睛而不是用自己的耳朵做收藏。要绝对尊重自己的原是感觉,听到什么都不重要,一定要Hold住。
W:今年只去了艺术北京、香港巴塞尔和威尼斯双年展。对于我来说,在艺博会前,自己关注的艺术家代理画廊都已经发了预售清单给我,想订的都订了。但是有些还是要去,主要是去看潮流看趋势。今年还专门去了迈阿密的Wynwood 艺术区,主要是集中了解国外的当代艺术现状。
Hi:你感觉有什么样的趋势,抽象会是未来的趋势之一吗?
W:我觉得是个大趋势,但还不完全如此。总体上是在做减法,但不一定最终落脚在极简和抽象上,具象也是在做减法。新兴艺术家的表达更直接、更自然、更简单、更时尚会是一个很强的趋势。一个很直接的证据就是:我每年都会乘坐一艘叫CELEBRITY系列(菁英号)的高端游轮。这个公司在CELEBRITY品牌上做的就是当代艺术收藏,每一艘船都相当于一个当代艺术博物馆。今年是第五次,也是菁英系列中一艘更新的游轮,,陈列的所有作品给我的强烈印象是在做着全方位的减法。比如一幅0.6平方米的画,只有很小的两个倒立的人,其它全是白的。但这幅其实是具象画,但是它在构图、立意、线条、色彩方方面面都在做减法。我现在开始有点排斥太复杂的作品,就跟最初排斥写实一样。
W:我从国外的一本书(Painting Abstract: New Elements in Abstract Painting- by Bob Nickas)上看到他们对抽象有六种类型的划分:抽象杂合体绘画(Hybrid Picture)、节奏和光感 (Rhythm and Opticality)、色彩和结构 (Color and Structure) 、偏心抽象(Found/Eccentrict Abstract )、 形式空间和规模(Form, Space, and Scale)、动感抽象(The Act of Painting) 。我挺认同。实际上它是一个大抽象的概念,在偏心抽象的章节中,有蜘蛛、蜘蛛网、砖墙构成的纯具象画面,国外的学术理论也把它归入抽象类。我以为抽象绘画语言的叙事性更含蓄、更主观。艺术表达要求更简单、更直接、更自然,也更时尚。这也是抽象艺术本身具备的天性使然。
W:抽象是一种新的语言方式,年龄一旦过了,想象力、创造力、激情都没有了。为抽象而抽象是很可怕的事,强求不得。有的年轻艺术家就是觉得抽象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怀。但有一种说法是:抽象还没定论,现在的年轻人急功近利。这种批评的声音是不是带有一种成见?我不知道。但反过来看,假如这些作品是大师级人物画的,大家的结论会是一样的吗?我以为,从审美情趣、艺术语境、技巧修炼等方面,年轻艺术家跟国外的差距不大,个别艺术家甚至更优秀。画抽象离不开线条、圆、三角、色块这些元素,你不能说一沾这些,就是模仿,这就太武断。所以我觉得对年轻艺术家还是应该支持,这些作品完全可以相信大众的审美评判,市场是个硬指标。拍电影讲究票房,最高的境界是既叫好又叫座。艺术品也是,让市场去检验它。只叫好不叫座的那是阳春白雪,你必须靠众人的观看才有传播的力量。只叫座不叫好,低估了观众的水平。它必然会经历自然淘汰的过程。我觉得好作品就像一个蚕茧,可以从任何一点拉出一条丝。不好的东西就是一个实心的核,让人无话可说。
Hi:除了抽象,你还有哪些收藏线索正在建立中?
W:我仔细看了看国外的展览,抽象和具象的比例大概在55和45之间,抽象的比例还是相对大。不管在巴塞尔艺博会、威尼斯双年展还是卡塞尔文献展。但在我的心目中,孰轻孰重我都不去划分。我更强调当代性的命题,抽象和具象都不重要。实际上我的收藏中具象的比例占三分之二。 “当代”才是我所围绕的最重要线索,所谓的当代性不光是表现形式上,在内容上应该要全面介入当代精神和当代文化。
W:日韩的抽象是不错,但我更喜欢日本的,像白发一雄、元永定正都是挚爱。但是在国外买比中国便宜多了。人家看中的中国市场,是市场洼地,所以作品才一股脑往中国送,并且还包含了27%的综合税。欧美艺术品的大市场还是在国外,所谓的日韩只是一时的现象。国际艺术在中国如果普及推广不到位,永远都是瞎扯。
Hi:你是做电影出身的,但几乎没有收藏过影像类的作品,原因是什么?
W:因为电影是老本行,对整个流程太熟悉了。看当下的影像作品就看不下去。我能感受到有些特别好的摄影作品,但是因为没有碰就很难下手,当第一次下手之后也许就会全面介入。此外,国内艺术品市场的游戏规则不够完善,整体缺乏契约精神也是一个原因。只要是印出来的东西,说好12版卖完之后再来个小一号的24版时有发生,这样的话就不好玩儿了。收藏原本是件快乐的事儿,假如老要去打官司就不快乐啦。总之碰到好作品,我也会买。目前来说,我想更纯粹点,把重心放在架上,同时加上一些雕塑和装置。